建筑师的传统与反传统研讨

时间:2020-09-22 10:03:43 建筑师 我要投稿

建筑师的传统与反传统研讨

  在国外,建筑师还在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整体负责,在包括投资建议、设计、招标、施工方面作为投资方的代理者管理和指导项目,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 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1“反传统”的建筑师

  在这里传统是指传统建筑学的观念,即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传统”建筑师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而是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澍先生同样是这样一位“反传统”的建筑师。对于这样一位建筑师,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各种各样的评论。在《设计的开始》一书的序言中对其的评论也许是比较准确和完整的———“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生长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他拒绝理论,但他的建筑文章超越一般理论论文而成为某种关于建筑的‘写作’;他抨击专业建筑学,但他的所谓‘业余建筑’活动超越一般而言的设计而指向某种关于建筑的建筑;他坚持感悟建筑本身,执着于功能解读,贬低造型艺术的重要性,但他的作品具有某种超越风格争论的艺术力量;他反对关于建筑的文学化叙事,但无论他的设计还是写作,都具有某种难以辨别其来源的文学气质;他强调建筑师首先应是一个文人,秉承某种批判使命,但锋利的矛头不仅指向自己之外,更始终指向自己,甚至以嘲讽与自嘲消解着‘批判’的戾气”(见图1)。

  显然王澍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有很大不同,那么他在应对一些当今建筑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时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策略与方法目前,中国大部分建筑师做设计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所以才出现中国建筑师的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一味的抄袭模仿或是陷入形式主义而不能自拔。前不久的世博会中国馆竞标过程使这种“无所适从”达到了一个顶点,引起了建筑界的反思,有建筑师发出了做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却“不知道”的感慨。建筑师应该怎样对待理论,把理论放在一个什么高度,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答。王澍自称是反对“理论”的说法的.,但是看他的自宅(1997)、陈默工作室(1998)、上海顶层画廊(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设计,看他的文章,李渔、罗兰巴特、福柯、结构主义、类型学等频频出现,这都是他关于理论的思考。

  首先,王澍对于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是很痴迷的。在《设计的开始》一书中,他用《造园记》作为描写自宅建造过程的文章的题目。王澍在自宅室内的设计中所面对的是如何在一个普通二室一厅的住宅中造出古典园林的感觉。于是便有了“二室一厅里插入五个假设的房子;房子之间插入一个桌房和一个椅房;一套灯具,一套只让幻想居住的房子———即所谓的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形成了一个在现代住宅中的迷园。在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王澍关注的是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和如何体现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建筑与山水的和谐,而在一条倾斜于建筑主体的轴线上冲出的被称为甲乙丙丁的四个小房子则隐喻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子。同时在王澍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西方理论对他的影响。从王澍的上海顶层画廊设计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罗兰巴特对其的影响。一个“幻灯机”,一个“照相机”都有着罗兰巴特的摄影学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子。

  在王澍的身上,中西方文化很奇妙的交织在一起,无论在他的文章还是在他的设计中,都能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但王澍在这种碰撞中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每个设计直到每个细部的做法,他都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受到什么的影响。王澍的设计可以说是在理论的思辨与技术的营造之下产生的作品。

  2王澍现象对当今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王澍与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等人在中国被称为“实验建筑师”。中国大陆实验建筑师的作品中所显露的对建筑语言、对空间以及当下文化的探求,使它独立于平庸的主流建筑之外。它的实验性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也是它进入先锋艺术行列的根本所在,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王澍先生本人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执着的态度,“在今天这个年代我觉得最困难的,就是你定了一个方向,我们愿意花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持续的去做一件事情……”

【建筑师的传统与反传统研讨】相关文章:

准时采购与传统采购的区别10-07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10-08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与的区别06-07

固态硬盘与传统硬盘优势06-28

传统媒体与微博09-27

传统与协同OA系统之间的对比05-27

数控机床与传统机床的区别11-04

微博与传统媒体的融合10-12

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的差异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