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美术作品原创性的思考

时间:2017-07-27 编辑:小静 手机版

  课堂教学中原创性的作品不一定就是最完美的,但有时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为它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体现,而兴趣是儿童喜爱美术、学习美术的原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保护儿童美术作品原创性的思考,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基于尊重,“忌”盲目否定孩子的原创性

  记得笔者刚参加工作时,一位教师经常在大家面前,尤其在美术教师面前,提到他的一位学生的美术作业,说他画的鸟,腿比画面中的树还要粗、还要长。每次都是一边说,一边笑,一边连连摇头。可见那时很多人,即使是教师,对于美术作品,尤其是对于儿童的美术作品,绝对是以“像”还是“不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他们的那些看似幼稚可笑、却是内心真实表达的作品。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是儿童形成美术素养的基本艺术态度。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学生内心的前提下,盲目或粗暴地否定其作业的原创性,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怕!我们否定的不仅仅是一张作业,更是他们动脑、动手后的劳动成果,甚至可能泯灭一颗原创的种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创造,尽管他们的作品还是那么地稚嫩。可正是有了这样一层尊重,儿童的创造力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二、基于平等,“忌”不听画面背后的心声

  尽管课改已进行多年,但还是有不少教师缺乏耐心,不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而以自己的理解来评价学生的作品,所以,学生得到的反馈必然是片面的。因为能力差异,有的学生的课堂作业乍一看不怎么样,但是如果再给一点时间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次观看这幅作品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笔者在教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美版教材)二年级《出壳了》时,通过观察、启发、交流、讲解,绝大多数学生的作业都很精彩。而在点评作业时,发现有一幅画面表现形式和其他同学都不相同,鸟的造型也很简单,色彩就只有蓝色(图1),于是,笔者请这位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说说自己画画时的想法。他说:“我想小鸟们出壳了,一定想妈妈了,排着队飞向妈妈的怀抱,妈妈张开翅膀正要拥抱它们呢。”他的话语简单却很感人。是的,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也是最安全的。再回过头来看这幅造型能力有限,却表达出具有关怀意味的原创作品,你还认为用“好”或“不好”、“像”或“不像”就足以给予作者恰当的评价了吗?而且,后来我得知该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彩笔是年级时买的,用到二年级也只有几支还能用了,所以,他的作业色彩不是很丰富。另外,他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陪伴在他身边,可能也是他内心的思念,才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对于这位孩子来说,这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新课改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也就意味着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应切实将他们看做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他们,和他们平等地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三、基于欣赏,“忌”缺少发现的眼睛

  笔者在这里提出的“发现”,包含丙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能够从其语言、作品中读懂他们的心,及时发现他们每一点独特的想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美术作品;二是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正是使学生用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学会发现,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图2是人美版教材二年级《绘画中的节日》中的一幅学生作品,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小鸟在快乐地飞翔,青青的草坪,红红的土地,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少先队员们在明媚的阳光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这里植树。有的扛着树苗,有的在铲土,有的在种树,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图3作品表现了在绿色的山坡上,同伴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图4、图5同样是具有原创意味的作业。

  看到这儿,我们的发现难道还能停留在孩子的绘画技术水平上吗?课堂上学生创作出这样充满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作业,其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而且,教师应当指出其创意和表现手法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褒扬。

  再来说说自主发现。以人美版教材的《漂亮的小钟表》—课为例。这一课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笔者于是设计了“用哪些物品可以做表盘?”“如何让表针转动?”“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小钟表稳定地站立?”等涉及技术环节、影响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多种方式来加以解决。这样的“发现”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并能增强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帮助,“忌”教学中不做任何指导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儿童绘画最典型的语言是简单抽象的“符号”,虽说每个孩子表达所运用的“符号”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符号区别于成人的简笔画,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手段。它把世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小画家,所以,只要了解它,就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就是利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的。

  但是,也有专家研究发现,这些作品尽管可爱,但还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原始阶段,一味地让学生自己画而不给予必要的引导,易使他们在美术学习后续阶段面对重重困难时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兴趣尽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景芝指出,具有原创性的儿童画有时会出现与大师的绘画近似的特点,但儿童画并不能与绘画大师的作品等而视之。因此,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的原创性,同时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逐步运用造型方法,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对于儿童阶段的美术辅导,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原创性、了解并保持其特有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适时提示他们一些常用、易用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且予以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图6是课堂作业,图7则是指导后完成的作品)

  基于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笔者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加一加、变一变、动一动、挡一挡。比如,不少学生画人物是不画耳朵和头发的,再细一点就是衣领、衣袖都没有,也没穿鞋,这都是学生关注不到的地方。教师运用“加一加”作提示,通过提醒,学生画的人物形象就丰富起来了,再加上一些花纹就会更漂亮。另外,“变一变”就是让五官表情、人物角度、服装鞋帽等做一些改变。

  色彩教学中,重点是通过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的应用,完成丰富的色彩搭配。还有就是解决色彩的调和问题,减弱对比就会产生调和。有的孩子不喜欢用黑、白、灰色,而这恰恰是解决调和问题的关键,除了改变明度,运用近似色,或是加黑、白、灰色,也是调和画面的重要手段。

  另外,画面中主次、对比、遮挡、疏密、点线面的变化等知识要适时提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创作中有更多的表达手段。我们应知,创造出一幅作品并非目的,而是要让学生逐步获得创作经验的~个途径。

  五、基于鼓励,“忌”对孩子的作品不做任何评价

  鼓励是最好的评价,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我可以画得和书上不—样吗?”“我可以自己想着画吗?”这样的问题,大概就是孩子们潜藏的创造精神吧。这时,笔者都会微笑着,并很肯定地告诉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老师会很高兴的”。教师的鼓励与支持能够为学生搭建平台,为他们探索和寻找美术中的乐趣提供良好机遇。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吉拉德-培特森在《观念改变行为: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中谈道:“我们小的时候想象力非常丰富,长大以后就没了。这是怎么回事?”他认为,第一条就是孩子的幻想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而“对孩子最有力的鼓励,是父母亲对他的爱、兴趣和注意”。同样地,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注,对他们来说也是绝佳的鼓励。

  在一次教学比赛中,笔者执教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靠垫》,最后欣赏学生作业环节,让他们谈谈自己在创作中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说:“其实我没有什么想法,就是看到前面的内容中有很多好看又好吃的水果,所以,我就借鉴一下,用水果来装饰这个靠垫。”笔者马上鼓励他:“你所说的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你的构思,怎么说自己没想法呢?借鉴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非常好!”孩子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时,教师及时发现了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让他知道学习方式是多样的。这正说明了鼓励是教师温暖的呵护,能使学生信心倍增。

  总而言之,笔者的课堂就是这样,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收获成功的快乐。至今为止,笔者仍在为自己心目中满意的课堂而探索、实践。保护儿童美术作业的原创性只是探索实践中关注的一个方面,相信经过不断探索,一定能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的方法。

[保护儿童美术作品原创性的思考]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保护儿童美术作品原创性的思考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