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17-06-29 编辑:吴健敏 手机版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约占5%~10%,为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儿疝气的诊断与治疗的知识,欢迎阅读。

  病因:

  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气,只是发病率相对低一些。

  发病机理:

  1)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闭: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

  2)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是腹股沟疝的促发因素,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基础,仍有其他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

  危害性: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 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和体征: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一般在生后数月出现症状与体征,生后1月内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时即发病者并非鲜见。最初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可还纳性包块,当哭闹或其他原因致使腹内压增高时,包块可明显增大,安静、平卧、睡眠后包块可缩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碍活动,不影响小儿正常发育。除非发生疝内容物嵌顿,很少有痛苦不适。年长儿可自述有坠胀感。

  2)主要体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包块大小不等,光滑柔软;包块较小者,多位于腹股沟管内或由腹股沟管突出到阴囊起始部,呈椭圆形;大者可突入阴囊,致阴囊肿大。无论包块位于阴囊内或精索处,其上界与腹股沟管、腹股沟内环均无明显界限,似有蒂柄通向腹腔内。内容物多为肠管,用手轻轻向上推挤包块可还纳腹腔,还纳过程中有时可闻及肠鸣音。疝内容物还纳后可触及外环增大、松弛。刺激婴幼儿哭闹或嘱年长儿咳嗽的同时,将手指伸入外环可感觉有冲击感以手指尖压住腹股沟管内环处,包块不能再膨出移开手指后肿物再度出现。

  诊断:腹股沟疝气好发于一岁以下的幼儿,如果发作时,在腹股沟会有鼓起的肿块,局部可见椭圆形包块,包块有蒂柄通向腹腔,且容易还纳入腹腔,压迫内环处包块不能再膨出,小儿咳嗽或哭闹时可觉察冲动感等。稍有警觉就很容易发现。幼儿如果有以下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小儿有腹股沟区包块突出史、腹股沟区暂时查不到包块者,婴幼儿可刺激其哭闹或对腹部加压年长儿可令其咳嗽、屏气、鼓腹、跑跳后再检查多能查到包块并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鞘膜积液:小儿鞘膜积液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有相同之处,均系腹膜鞘状突发育延缓或停顿、出生时仍未闭塞或仅部分闭塞与腹腔相通所致,其区别不过是未闭的腹膜鞘状突比较狭细而已。近年依据其闭塞部位将其分为精索鞘膜积液和睾丸鞘膜积液2种类型。①精索鞘膜积液:腹膜鞘状突在睾丸上极闭塞,仅精索部与腹腔相通,液体积聚于睾丸以上的精索部位。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股沟管内或阴囊上方能随精索移动透光试验阳性睾丸可触及女性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管内或大阴唇部。②睾丸鞘膜积液:整个腹膜鞘状突全程未闭,液体经精索鞘膜进入睾丸固有鞘膜腔肿块位于阴囊内,囊性,用手挤压后缓慢变小睾丸被包在鞘膜囊之中,肿块透光试验阳性。

  2)隐睾: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或阴囊上部,为实质性肿块,但较小,挤压胀痛。患侧阴囊发育较小,空虚、瘪缩,阴囊内触不到睾丸。轻挤时有下腹部胀痛。因常合并有鞘状突闭锁不全,故兼有隐睾、斜疝或鞘膜积液体征。

  3)腹股沟淋巴结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病儿既往无腹股沟区包块史,伴有腹股沟区疼痛、发热,但无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肿块位于外环的外侧,边界清楚,与腹股沟管关系不密切,局部皮肤有红肿、温度升高和压痛等炎症改变。

  4)睾丸肿瘤:多为无痛性实质性肿块,阴囊有沉重下坠感,不能还纳入腹腔内。部分病儿有性早熟现象。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等对诊断有帮助。

  5)子宫圆韧带囊肿:也可促进腹股沟疝的发生,应注意二者的鉴别,但鉴别比较困难。

  6)直疝:小儿腹股沟直疝极少见,解剖上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进入腹股沟管内口,而直疝则在该动脉的内侧直接向外突出。压迫内环口可阻止斜疝下降,但直疝仍可出现直疝疝囊颈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大多数直疝患儿有同侧斜疝修补的历史,可能在找疝囊时损伤了腹股沟管的后壁造成腹横筋膜损伤薄弱,当腹压增大时,使腹膜及内脏突出造成。手术治疗主要是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缝合腹横筋膜、联合肌腱到耻骨疏韧带(Cooper韧带)上。

  治疗:除少数婴儿疝气外,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和绞窄,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小儿疝气均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法:

  1)疝囊高位结扎术:婴幼儿腹股沟管短,不切开外环即能高位结扎疝囊。故通常取患侧腹直肌外缘下腹皮横纹处切口,或患侧耻骨结节外侧、外环体表投影处小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显露精索后切开提睾肌在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切开疝囊探查后将其横断,近端分离至疝囊颈部荷包缝合或“8”字贯穿结扎,去除多余的疝囊,远端任其开放。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并重建或缩窄外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塞或闭塞不全及腹压增高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发病原因,腹壁薄弱并非其主要病因,只要在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即可治愈。尤其婴幼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常用的疗法。

  2)经腹腔疝囊离断术(LaRaque术):取患侧腹直肌外侧缘下腹横纹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并逐层分离肌肉在内环上方横行切开腹膜,显露内环在内环下后方横行切断腹膜使内环上下切线相连、疝囊与腹腔完全离断,分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用丝线连续缝合腹膜(疝囊旷置留在腹腔外),然后按层缝合切口该手术寻找疝囊、高位结扎疝囊容易无疝囊结扎位置低之弊端。但该方法较前一方法对局部和腹腔侵袭性大有引起腹腔粘连之虞。故仅适用于常规腹膜外途径难以找到疝囊的小型婴幼儿疝和(或)复发疝。

  3)Ferguson疝修补术:适用于需要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者。

  4)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因小儿腹股沟斜疝为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腹股沟区薄弱并非其发病因素,故在仅作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不必像成人一样加行疝修补腹腔镜手术可直接经腹缝合内环口,毋须破坏腹股沟区解剖结构不破坏提睾肌不游离精索,同时腹腔镜下内环口及内环口周围的血管、输精管清晰可见,手术可避免因血管、神经损伤及导致缺血性睾丸炎发生,而且能同时检查和发现另一侧是否存在隐性疝,具有常规手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5)双侧疝手术:多一期手术处理。可选用横贯两侧外环的一字形切口或两侧分别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若需行双侧疝修补术者,应在两侧分别作斜切口实施手术。

  6)女性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基本与男孩相同子宫圆韧带与疝囊粘连紧密难以分离者,可不予分离将其与疝囊一同在疝囊颈部结扎。如为输卵管滑动疝,则沿输卵管远端及两侧剪开疝囊后壁达疝囊颈部,还纳输卵管后缝合剪开疝囊后壁,使之形成完整疝囊后,再高位结扎。

小儿疝气的诊断与治疗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